雖然講的是在北美 tenure-track 制度下,一個中年生化研究者四處流浪地到處當博士後研究員所得到的體悟,但是總結出來的幾點精華放在更年輕的碩士研究生身上實現的話,一定會非常受用。
前言
這篇文章來自 “What 50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taught me about my failure to land tenure”,作者 Bela Z. Schmidt 從他自己的生平講起,博士與博士後研究期間都在大師的實驗室中進行,這樣的經驗使他很享受學術的實驗生活,並且全心地努力著完成眼前的工作。但是當他接續著在不同的地方當博士後研究員,卻無法拿到終身聘時,情況變緊張了起來。隨著他資歷增加,薪水也變貴,許多實驗室變得難以支付他薪水,除非他自己帶著獎學金來,問題是增加的年紀也使他失去許多獎學金的資格。
意識到這問題的作者,也積極地尋求終身聘的機會,他有豐碩的研究發表成果,投了超過一百的終身聘申請到各大學術單位,以及政府機關的生醫單位卻都沒有好結果。後來他離開美國到歐洲展開了一個新的家庭並擔任當地大學的創新經理,但實在是不適合所以還是離職並開始了現在的專心寫作的生活,這期間他訪談了 50 位 PI,希望可以找出究竟能否拿到終身聘的關鍵差異,並將這些訪談的精華濃縮成了下列八大點。
八大心法
-
Accept your data | 接受你產出的資料吧
心態嚴謹的研究者,很容易懷疑自己產出的資料,進而不斷地阻擋自己的路。這讓我想到生物科學哲學的三要點之一:heuristic,所有科學的發展過程都是在可接受的誤差下度過的。試驗的可再現性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要本末倒置將所有注意力放在驗證小細節上,而忘記了整個大專案的方向。
-
Own your project | 當你自己研究題目的主人
平常 meeting 時會怎樣跟教授討論研究方向呢?自己多方探索然後像個業務一樣試著說服教授你的主意很棒,還是純粹報告已有進度然後看教授臉色,對應的結果就會很不一樣。其實主持整間研究室的 PI 為了能夠看向更遠的地方,是沒有空對每個研究都了解得鉅細靡遺,因此旗下的研究者要當自己的船長。
-
View yourself in your desired role | 『是、做、有』
這段的原文實在很逗趣,作者訪問的某個 PI 表示,他從學生時代就是一個 PI 了,在指導教授實驗室裡的 PI。這樣的心態建設可以涉及到很多層面,把自己當成一個 PI,像是跟同事一樣跟教授討論東西,才能勇敢地發表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假想自己從更高的高度思考,才能不被困住,並且有更搞的時間管理。這點讓我想到『是、做、有』思維,一般人容易陷入「有、做、是」思維,先看已有資源,才決定行動,便很難突破困境成為自己真的想成為的更好的狀態;但是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先進行心理建設,假想自己已經是想要成為的更好的人,逼著自己去採取應有的行動,最後才來張羅行動所需的資源。
-
Ward off despair | 自己擦眼淚
學術就像是在沼澤中小心地踩著前人留下的石頭邁進,然後理性地拷問每個細節與邏輯,之後在最前端也放下一顆小小的新石頭,讓後人踩的時候不會滑倒。這個過程一定充滿挫折,新產出的結果跟教授的假說不相符、qPCR 驗證結果跟 RNA-seq 算出來的趨勢不一樣、或者做了老半天才發現材料有問題,遇到這種掉進沼澤的情況時候只能自己想辦法振作起來,重拾熱情再次跳戰,這是一條很孤獨的路。
-
Maximize your time | 管好時間
這點不只是每天什麼時候吃飯、不要沈迷電視劇或社群網路而已,而是更長遠的時間安排。拿到計畫之後要如何充滿生產力地在時限內完成便是最重要的事情,在計畫結束之前不只要達成目標,更重要的是有足夠的發表,才能夠銜接下一個計畫。當然很多時候為了生存,很多實驗室已經有一套都已經有結果的東西才來申請計畫的流程,但是新成立的實驗室或獨立的博士後恐怕沒有這種辦法。
-
Outline your goals | 把目標列出來
永遠提早向前看,開始讀博士時就要想做博後的地方了,開始做博後就要開始想到時候要申請哪裡的助理教授了,儘管計畫會隨著眼界、人脈、資源而不斷改變,但是如果什麼都不想就什麼都不會有。
-
Trust your intuition | 相信你的直覺
作者表示在充滿邏輯與理性的科學研究領域做決定應該要用直覺,這聽起來十分反常,但其實就是敏捷地多方開弓。與其把一個計劃想得非常透徹之後才開始,絕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同時醞釀十個不同的小專案,畢竟選擇的正確與否只有做下去得到結果之後才會知道,所以多餘的計畫不會有所幫助。
-
Finish | 比起完美,完成才重要
這跟前面很多點都有相似之處,與其追求試驗、資料、或文章的完美,趕快發表到期刊上才是真的,否則就只是在浪費自己、同仁還有 PI 的時間。產出的資料不足以完善一個假說,那就做多少講多少就好,總比未完成的手稿好。
以上八點就是作者訪問了眾多成功的實驗室主持人之後,總結出來句句血淚的建議。上 bench 前、準備試驗材料、試驗失敗陷入低潮的時候,複習一下這八點學術心法重整步調,希望大家的學術之路都可以更加順遂!
參考資料
What 50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taught me about my failure to land tenure